Before we forget everything

安全距离

11月19号在附近的GENESIS影院看了《年少日记》的英国首映。

这个影片的英文名叫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在琢磨写一篇影评扩充一下博文分类的时候,和中文英文名都没关系的“安全距离”这个标题一下出现在我的脑海。

我想到的安全距离,指的是我个人在感受周围事物时,给自己的心理设置的一种保护机制。

所以这篇也不是什么太正经的影评,而是非常个人的一些表露。

涉及剧透。
图片
总的说来影片讲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东亚家庭的悲剧,精英主义、轻生和遗憾。在当前的时间线里,一个老师想要找出写下匿名遗书的学生以阻止悲剧;在回忆的时间线里,这个老师儿时似乎是一个精英家庭中够不上弟弟聪明的那个哥哥,成绩不好爱看漫画但乖巧善良,想要当一个老师。

乖巧的孩子被精英主义的家长视为废物,暴力父亲家暴除了有精英潜质的弟弟以外的所有人,作为丈夫附庸的母亲对无法给自己争气的孩子感到失望,连弟弟也不愿意太多搭理他。即使这样他对家人也没有真的恨。

我想他的信念第一次崩塌是在自己最喜欢的励志漫画家自杀身亡后,原来一直以来被自己视作精神支柱的人也会这么脆弱啊。然后在家人丢下又一次考砸了的他出门旅游后,他选择了坠楼。

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长大做了老师的是弟弟。

哥哥去世后,母亲终于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父亲无能狂怒,弟弟才发现自己过去的冷漠,开始变得叛逆处处和父亲作对。最后他没有成为父母期望的精英,而是逐渐活成了哥哥的样子。即使父亲最后病危,也没有达成真的大和解,让他用害死自己小孩后的余生来接受了惩罚。

弟弟活成了死去的哥哥的样子,意识到这一点也很让人痛苦。

他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不敢做一个父亲,一生都活在自己也是共犯的阴影里。

说回我所谓的安全距离。

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影片放到哥哥意识到自己突然有失眠等症状,想让父母带自己去医院却被嘲讽,大意是说你还想当个精神病丢我们的脸之类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也在差不多的年纪有相似的经历。被触发了记忆的我立刻自动打开了心理的屏障,避免自己过分代入。

在这之后的观影时间里虽然我还是会被泪点触动,但我的感受却像蒙上了一层雾。

我的潜意识告诉自己,不能深想太多。那些是我曾经被彻底触发就会24小时不间断流泪的回忆,是我在自言自语的这个博客可能也不会全然剖白的内容。

我是那些回忆里的幸存者,只有保持安全距离我的精神才不会崩塌。

我非常喜欢看bad ending,但对和自己经历类似的故事大都避而远之,只想在安全距离内享受一些安全的痛苦。(这么一类比好像我很喜欢跟世界玩SM但设置了一堆安全词哈哈)

我可以对别人的遭遇分析解惑讲得头头是道,却不想再向人分析自己的。被问过怎么不愿意太多谈这些事情,我的感想大概如下——
过去不会改变。
没有人能真的理解。
我已经足够了解这一切,不需要再追问为什么遭遇这些的人是我。

整体说来,目前的我精神状态稳定,容易感到开心,很少崩溃。

但这样对特定的方面会自动变得钝感也令我很苦恼,或许会在需要一些痛苦的精神力来写点怪东西的时候选择性地释放一点情绪。不过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需要稳定地活在安全距离之内。